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处于各种状态:躺着,承受着压力,增收不增利。
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颇有看点。随着各企业陆续公布财报,其表现可谓“千差万别”。有的企业实现了“双赢”,有的企业“增收不增利”,有的企业“面临双重压力”。
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谁赚了?谁丢的?谁压力最大?
上游:有“锂”卧赢
自2021年以来,动力电池的重要材料碳酸锂的价格一直在上涨。电池碳酸锂的价格从2021年初的5万元涨到50万元左右,一年来涨了十倍左右。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介绍,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在电池和材料领域产生了渐进式的需求放大效应,这是去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碳酸锂价格上涨直接带动锂矿上市公司业绩。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14家锂矿上市公司合计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倍。
具体来看,行业龙头企业利润大幅增长。江西锂业一季度净利润35.25亿元,同比增长640.41%;盐湖一季度净利润高达34.79亿元,同比增长353.97%;田丽一季度净利润33.28亿元,同比增长1442%;融捷一季度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13.996%。
近期碳酸锂价格虽然受疫情影响略有回落,但仍处于高位。截至记者发稿时,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达到每吨47.8万元。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2年二季度锂精矿价格将升至每吨5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受矿品位下降、生产扰动、产能攀升等因素影响,国内锂盐生产成本升至每吨40万元。碳酸锂下跌空间有限。与此同时,锂原料保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欧阳明预测,锂资源的供需平衡可能在2-3年内恢复正常,在这个过程中,周期性波动仍不可避免。据预测,2025年将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上游企业仍然会保持这种状态。
中游:增收不增利。
上游材料涨价也直接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中游——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增收不增利”。具体表现就是需求依然旺盛,利润空间不足。
财报显示,一季度,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收486.8亿元,同比增长153.97%;归母净利润14.93亿元,同比下降23.62%,环比下降81.75%。
对于“增收不增利”的原因,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李江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客户价格传导相对谨慎,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一季度销量环比下降,导致一季度业绩受到一定影响。
郭盛证券分析师王乐妍认为,产业链上游的锂、钴、镍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电池成本快速上升,价格向下传导有一定滞后性。上述因素是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季度毛利率承压、利润逐月下滑的重要驱动力。
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被誉为“宁之王”的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值过万亿元。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NE研究的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其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份额达到35%,排名第一,超过了第二名LG和第三名比亚迪的总和。
事实上,“增收不增利”的动力电池企业并非“王宁”一家。2022年一季度,欣旺达营收106.2亿元,同比增长35.11%;净利润9492.32万元,同比下降26.13%。亿纬锂能营收67.33亿元,同比增长127.69%;净利润5.21亿元,同比下降19.43%。轩高科营收39.16亿元,同比增长203.14%,净利润3220.37万元,同比下降32.79%。
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多家电池厂商表示已关注上游原材料涨价带来的问题,并将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相应影响。
轩高科表示,由于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一季度毛利率下降,全年利润仍会受到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亿纬锂能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布局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以及镍、钴、锂等上游资源,以保证公司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下游:车企提价仍有压力
从2022年开始,新能源汽车价格经历了多轮涨价。新能源车涨价几千,贵车涨价几万,已经成为普遍现象。3月中旬的一周内,某款特斯拉车型出现“三连涨”,三次叠加涨幅近3万元。
有业内人士将新能源汽车涨价的矛头对准了动力电池厂商。包括小鹏、理想在内的多家新能源车企老总都公开表示,动力电池的涨价幅度已经“超出想象”,第二季度电池成本的涨幅非常离谱。
从财报来看,直接传导给消费者的提价并没有显著增加车企的利润。以新能源汽车制造彻底转型的比亚迪为例。一季度,比亚迪累计实现销量28.6万辆,同比增长423.0%,净利润8.1亿元,同比增长240.60%。净利润跟不上销量。并且毛利率为12.40%,较去年同期下降12.59%,创下近5个季度以来的新低。
此前,比亚迪已经提高了其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从3000元到6000元不等。但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单车平均净利润只有2400元左右。
谁得到了“锂矿”,谁就得到了“产业链”?
有业内人士认为,锂矿相当于新能源时代的“石油”,是整个新能源产业的生命之源。如果抓住了源头,整个产业链的制衡就更容易了。
多家企业一季度财报显示,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下游消费者和车企付出的成本更多,中游动力电池企业“增收不增利”,只有上游锂矿企业真正做到了“躺赢”。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世华表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偏离了供求这一重要因素,存在囤货、人为炒作等现象。,而且含水量严重。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产生影响。
为避免这种影响,产业链中游的动力电池厂商也在积极寻找对策。4月21日,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宜春时代成功获得宜春锂矿探矿权。在此之前,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先后通过参股等方式收购了海外锂矿的股权。
除了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包括欣旺达、郭萱高科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宣布,将锁定部分国内或海外锂矿的供应权,或以入股或签订合同的方式,以抵消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