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活技能,孩子终身受益。
2022年1月1日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将“生活技能”列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课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彻底分离出来,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独立课程。其中,让中小学生学习烹饪的劳动课程内容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并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其实,比如烹饪技能,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儿童青少年一步步学会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但也是很多家长长期忽视的家庭教育内容。有人大声欢呼,说劳动阶级回来了,他们在劳动中成长。有人不解:孩子需要这么多劳动力吗?有家长暗自感叹:自己做饭不好吃,怎么教孩子做饭?
让我们用事实说话。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成立“家庭道德教育现状与改进研究”课题组,对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长进行问卷调查。4000份问卷数据显示,29.9%的家长未能认识到体育、劳动与孩子品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44.4%的家长明确表示孩子不做或几乎不做家务;有46.7%的父母有时或经常代替子女劳动,其中城市父母(50.1%)高于农村父母(39.9%)。这些数据表明,近一半的中国父母忽视了孩子对家务的参与。
现在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怕耽误孩子学习时间。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其实热爱工作,懂得工作,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会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只有3.17%的家庭认为“只要学习好,可以做家务,也可以不做”,而86.92%的家庭认为“孩子应该做点家务”孩子成绩优秀,两者相差较大。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家庭教育促进法》把道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孩子的道德品质能否真正培养起来,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没有劳动教育和深刻的生活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早在1995年,我就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了一个项目,就是《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所谓“杰出青年”,是指当时受到省级以上表彰的模范人物或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一般在45岁以下。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148名优秀青年。数据显示,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中,有81.08%的人在童年时期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有时是13.51%,很少是5.41%。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份调查报告《悲剧从青少年开始——115名被判死刑罪犯犯罪原因回顾调查》发表在《儿童与青少年研究》杂志上,该报告也提供了大致对应的数据。资料显示,这115名年轻的死刑犯都是在青年时期犯罪的,其中30.5%是未成年犯,90%的人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以奢侈为荣,怕苦怕累。他们的父母大多溺爱自己的孩子。
多么鲜明而沉重的对比啊!48个优秀青年和115个死囚的童年对比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教育孕育什么样的人格。
我们应该表扬教育部门率先以国家课程的形式主导劳动教育。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注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实践、流汗、锻炼和锤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质。毫无疑问,如果劳动课持之以恒,必将提高一代又一代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育人方面相互配合,坚持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的理念和原则,劳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家长要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要求,自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让家庭教育走出强调知识教育的误区,回归生活教育的正道,并不意味着生活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对立,而是寻求一种平衡,因为平衡的生活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辅相成,这种结构完善、严谨的均衡教育才能为培养真正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生命教育,是未成年人最需要的家庭教育,而劳动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之一。从家庭生活的角度来看,学会做饭、洗衣服等于掌握了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孩子的学习、家庭生活、社交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学校开设劳动课教学生如何做家务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家务教育必须在家里进行,父母是最好的教练。父母的劳动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孩子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不应忘记过去的教训。比如有的家长代替孩子布置劳动任务,甚至弄虚作假作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通过真实的劳动,才能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意义;只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劳动,才能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只有长期坚持劳动,才能养成劳动习惯,这样的劳动教育才有助于实现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